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一是管理内容的多重性。因为全面质量管理所管的质量是广义的,不仅要管好产品的质量,而且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二是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是以预防为主,以提高产品适用性为目标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把质量控制的重点从单纯的事后检验,转到事先控制上来。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涵就体现在“全面”两个字上: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成本质量;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全社会推动的质量管理。
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及组织竞争力的管理方法和哲学。全面质量管理内涵包括顾客满意、组织承诺、工作创新、全员参与、团队合作、持续改进、合作共赢等关键因素,注重内外兼修的质量、上下一致的质量、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质量、持续改进的质量。
内涵:是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受益而使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一是管理内容的多重性。因为全面质量管理所管的质量是广义的,不仅要管好产品的质量,而且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二是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是以预防为主,以提高产品适用性为目标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把质量控制的重点从单纯的事后检验,转到事先控制上来。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三全”和“四一切”。“三全”指的是对全面质量、全部过程和由全体人员参加的管理。 全面质量的管理:不仅要关注产品质量,还要同时重视成本、交货期和服务质量,从而形成广义的质量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部因素的管理。(2)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3)全面质量管是全员参与的管理。(4)尽量做到一切用数据说话,重视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第一阶段: (二十世纪初~四十年代) 质量检验阶段 泰勒主张计划与执行必须分开,执行当中要有检查和监督。工业企业普遍设置的专职了检验机构。
【答案】: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质量检验阶段。这是从18世纪中叶欧洲革命开始,直到19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当时,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检验工作是质量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传统质量管理阶段,单纯靠检验或检查保证产品,产品生产后经过检验,区分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合格产品投放市场交付顾客使用,不合格产品需通过返工、返修、降等级使用或报废等方式进行处理。(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抽样检验,以质量控制图去控制生产过程和预防产品缺陷。
世纪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检验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主要为: 质量检验阶段(1920-1940)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对终端产品实施全数检验来实现的。
1、简述生产质量管理的实践与理论的演变:传统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只限于质量的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100%的检验。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就是事后检验。不能预防和控制产品质量。增加了生产成本。
2、这个阶段是统计质量控制阶段。适应生产力大发展的要求,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处理措施,把质量检验发展到由事后把关变成事前控制。3.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 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开始叫TQC,后来发展到TQM。
3、六十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作为科学论”,主张改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突出重视人的因素,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尤其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生产的产品使用安全可靠。
4、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5、工长质量管理:1918年,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检验员的质量管理:1940年,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职能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员。
1、质量管理体系通常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是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宜性。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ManagementSystem,QMS)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
2、本题考查的是IS0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原则及特征。质量管理体系的特征包括:符合性、系统性、全面有效性、预防性、动态性和持续受控。
3、理论性。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以ISO9000标准为理论基础,为质量管理提供了基本概念、管理原则和基础术语。其他标准也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相关的管理理论。这些管理理论已经通过实践证明可以为相关方带来价值。要求性。
4、图示:质量管理体系一般都具备哪些特性?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企业要想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5、性能:就是产品的主要工作特性,可用于同类产品的比较。如一个灯泡的主要性能一方面是它的照明度,另外一个就是耗电量。如果照明度高 用电量小就说明它的性能好。特征:就是产品的附加能力。如LED灯泡可以调节光的亮度,可强可弱,这就是它的一个特征。
1、以产品为中心、注重预防。以产品为中心:传统质量管理主要关注产品的质量,通过检验、测试和控制等手段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注重预防:传统质量管理注重在生产过程中预防缺陷和质量问题的发生,通过制定标准工作程序、培训员工并实施统一的生产管理体系来提高产品质量。
2、传统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是按照检验产品质量的方式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其核心是依赖严格的质量检验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以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传统质量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质量管理重视质量检验。
3、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征:(1)(在质量方面)具有指挥、控制组织的管理特征;(2)在建立和是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方面,具有明确的目标特征;(3)与组织的其他管理体系一样,其组织要素具有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体系特征。
4、质量管理体系通常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是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宜性。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ManagementSystem,QMS)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
5、传统质量管理阶段,单纯靠检验或检查保证产品,产品生产后经过检验,区分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合格产品投放市场交付顾客使用,不合格产品需通过返工、返修、降等级使用或报废等方式进行处理。(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抽样检验,以质量控制图去控制生产过程和预防产品缺陷。
6、理论性。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以ISO9000标准为理论基础,为质量管理提供了基本概念、管理原则和基础术语。其他标准也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相关的管理理论。这些管理理论已经通过实践证明可以为相关方带来价值。要求性。